
協同發力 精準施策——推動我國儀器儀表行業高質量發展
上世紀末,王大珩院士、金國藩院士等儀器儀表行業專家早就提出振興我國儀器事業的目標和若干建議,王大珩院士指出“儀器是認識世界的工具。這是相對機器是改造世界的工具而言的,而改造世界是以認識世界為基礎的”。“儀器儀表是工業生產的‘倍增器’,是科學研究的‘先行官’,是軍事上的‘戰斗力’,是現代生活的‘物質法官’”,這四句話精辟地概括了儀器儀表對國民經濟、科學研究和國家安全的重要作用。隨著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迅猛發展,作為制造數據獲取的基本感知、測量工具,儀器儀表已成為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工業互聯網等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核心紐帶,儀器儀表行業在全球制造業格局重塑、制造業轉型升級、科技強國和國家高質量發展中的地位日益突顯。2018年7月1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提出要“培育一批尖端科學儀器制造企業”。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提出,加快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而儀器儀表及其核心部件則是通信測試、裝備運維、智能感知和大數據獲取等的重要保障。
我國高端儀器儀表長期依賴進口,近些年我國儀器儀表產品進出口逆差都在150億美元以上,比機床等大宗機電產品更嚴重。以科學研究用大型科研(科學)儀器為例。截止2015年,中國高等學校、檢測機構、科研院所以及轉制院所等共有大型科研儀器總量為61251臺/套,其中,進口的大型科研儀器總量為46127臺/套,占中國現有大型科研儀器的75%,進口來源主要為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等發達國家;實際上從“八五”開始,我們國家中央和地方科研院所及高校所需大型科學儀器的進口比例就維持在90%以上,到“十一五”期間該比例達到了95.9%。
行業門類多、產品品種多、產業鏈復雜、技術保障特殊(如量值溯源),是儀器儀表區別于其他大型機電裝備的重要特征。在我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儀器儀表行業屬于制造業大類,分6個中類、20個小類,另外在專用設備制造業中的“醫療診斷、監護及治療設備制造”也有部分儀器儀表行業內容。儀器儀表行業協會統計產品情況時,參考了儀器儀表制造業的小類,主要統計了工業自動控制系統及裝置、電工儀器儀表、繪圖計算及測量儀器、實驗分析儀器、試驗機、供應用計量儀器儀表、光學儀器、衡器、大地測繪專用儀器、電子測量儀器、醫療儀器以及其他儀器儀表等,在名稱上與行業分類描述稍有區別。針對科學儀器設備產品,我們國家還有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的分類與代碼標準,標準將大型科學儀器分為18類通用大型科學儀器和13類專用大型科學儀器。儀器儀表產業鏈結構十分復雜,下游涉及工業、農業、交通、科技、環保、國防、文教衛生、社會生活等眾多領域,產業鏈上游涉及多種電子元器件、有機與無機材料、機電配件、通信、軟件和其他各類部件等,還有區別于其他行業且必需的第三方保障技術體系(如計量、認證等)。
我國儀器儀表行業有70多年的發展歷史,先后經歷了民營、國營、資本化運作等階段。“十二五”以來,儀器儀表行業發展得到了更加系統的國家支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置了“重大科研儀器研制”專項,科技部設立了“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工信部在多項發展政策中引導和支持儀器儀表企業實施企業升級和技術改造。目前我國已基本解決了儀器儀表的品種問題,但是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國家的儀器儀表開發長期處于跟蹤的狀態,基礎研究薄弱,產品聚集在中低端,高端儀器儀表和前沿引領性的科學儀器大量依賴進口,而且我們自主開發的儀器儀表普遍反應不好用。面對當前新的經濟和科技形勢,以及萬物互聯的時代需求,儀器儀表行業必須充分認識自身發展的現狀與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結合我國國情,從頂層設計、行業管理、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四個方面進行深入思考,并從行業生態、服務平臺、原始創新和質量基礎等方面提出發展建議,以期這些建議能為該行業的政策規劃、產業提升和企業發展等方面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CONTACT INFORMATION
聯系方式
OFFICIAL ACCOUNTS
公眾號
歡迎關注我們的官方公眾號

ONLINE MESSAGE
聯系方式
? 2020 CEDESIGNcedemo.cn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備20003951號-1